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的各項要求,學好紅色曆史,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紅色種子,傳承紅色精神,資環學院于2021年7月開展了《襄陽市紅色教育基地(景點)講解彙編》撰寫工作。該項目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學院“紅+綠”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襄陽地區紅色文化旅遊建設需要,将襄陽各個紅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故事整編成講解詞,用黨的曆史故事鼓舞人、教育人、啟迪人、警示人。項目啟動以後,不僅獲得了襄陽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還獲批學校2021年 “雙百行動”計劃“思政專項”項目。目前資環學院師生已完成8個縣市區紅色教育基地的實地調研、查閱史料等工作,編寫了紅色教育基地(景點)的解說詞,現逐一刊發,供大家參考交流。
老河口光未然陳列館解說詞
編寫:何珍、宋文佳
一、曆史背景
咆哮的黃河集聚成巨大的能量,民族的呐喊集結成驚世的力量,一部《黃河大合唱》激蕩在飽受欺淩的華夏大地,點燃着民族奮起抗争侵略的鬥志和激情,激勵着抗日戰争東方主戰場的不屈與頑強,影響着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最後勝利。這部如槍如炮的民族呐喊的詞作者,是來自鄂西北兵家必争之地老河口——張光年,筆名光未然(1913-2002),現代詩人、作家、文學評論家、著名戲劇家。
二、陳列館概況
光未然陳列館于2018年11月建成,2019年5月10日開館。陳列館劃分為“前奏曲”“蘊育曲”“激蕩曲”“傳承曲”四個主題展區,生動直觀地展現了光未然的成長曆程、抗日救亡和《黃河大合唱》的創作經曆。
三、各展區介紹
(一)前奏曲
前奏曲主要展現光未然先生以及《黃河大合唱》的介紹。

光未然,《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現代詩人、作家、文學評論家,原名張文光,後改張光年,是老河口人。
《黃河大合唱》共八個樂章,經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反映了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真實畫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黃河大合唱》被譽為“中華民族不屈的呐喊,團結的戰歌,永不熄滅的火炬”。
光未然小學創建于1921年,2008年5月,由原老河口市第三小學更名為光未然小學,市委市政府将該校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河的兒女、大合唱的民族之魂便從這裡呐喊出不屈的序曲……
(二)蘊育曲
蘊育曲主要展現《黃河大合唱》的創作過程和與冼星海的交接場面。
抗日戰争初期,武漢淪陷後不久,1938年10月31日,抗敵演劇三隊,簡稱抗演三隊,奉周恩來、郭沫若的派遣,在光未然同志率領下,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2月26日,冼星海去和平醫院探望光未然。這對曾在滬漢兩度合作的詞曲作家,如今重逢在黨中央所在地,興奮、激動,再度合作,一拍即合。冼星海走後,光未然心潮翻騰。不屈的船夫号子、不屈黃河的咆哮、呂梁山三個月的戰鬥經曆,使他決心徹底放棄創作長詩《黃河吟》的念頭。由于受傷,在隊友胡志濤協助筆錄之下,5天之後,長達四百多行的輝煌巨篇《黃河大合唱》歌詞,誕生在革命聖地延安。
1939年3月11日,光未然帶着《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詞,在旅社的一個寬敞的窯洞裡舉辦歌詞朗誦會。那天适值農曆正月十四,西北旅社聚集着三十來個隊員,還有幾名客人,冼星海便在其中。光未然簡單地介紹了歌詞創作動機和意圖,詳細介紹了《黃河大合唱》歌詞結構,深情朗誦了四百多行詩句。當聽完最後一句,“向着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号!”全窯響起熱烈的掌聲,冼星海激動地站了起來,一把将詞稿抓在手中,激動地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趕出來!”這就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保衛黃河》。
(三)激蕩曲
激蕩曲追溯光未然的一生——少年光未然,立志報國;青年光未然,筆杆殺敵;和平年代的光未然,不忘初心。
1913年11月1日,光未然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鎮路家巷。少年時的光未然積極參加愛國活動,16歲加入中國共産黨,擔當起傳遞革命信息的地下聯絡任務。
1938年,應黨的召喚,自鄂北回武漢,光未然負責聯系十個抗敵演劇隊的工作。《黃河大合唱》就寫成于這個時期,1938年秋冬,光未然随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光未然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着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曆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1939年3月11日,洗星海從光未然手中接過《黃河大合唱》詩稿,在延安魯藝窯洞裡,用了6天時間,以驚人的速度,過人的才華,奇迹般地創作完成了中國音樂史上空前的大合唱《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黃河大合唱》是一部令中華兒女血脈沸騰、心潮澎湃的絕唱。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偉大的黃河的曆史了”。郭沫若在1947年這樣評價:“《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産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
1935年,光未然在報紙上發表了一首小詩《五月的鮮花》,北京二十六中學數學特級教師閻述詩受到詩歌的感染,為歌詩譜了曲,很快成為鼓舞士氣的“戰歌”。上世紀50年代末,《五月的鮮花》成為電影《青春之歌》的插曲,這首抗戰歌曲一直激蕩着中華兒女熱血沸騰的愛國鬥志。

(四)傳承曲
傳承曲展廳是光未然小學為傳承光未然先生的精神逐漸成長的過程,是光未然小學的發展史。
1921年,老河口河南會館,也就是中州館,創辦“大梁小學校”,這是光未然小學的前身。1942年元旦,老河口各校童子軍在中山公園舉行第一次大檢閱,由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親臨檢閱,時值抗日戰争時期,學校立名為“光華縣民權全面小學”。1969年,在當時的背景下,學校易名為“老河口鎮東方紅學校”。1980年,随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學校位于漢江之濱,所以學校改名為“老河口漢江小學”。2008年5月,由原老河口市第三小學更名為光未然小學。從學校的命名,印記着祖國發展的脈搏,印記着時代發展的強音。

三、結束語
無論何時何地,黃河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黃河大合唱》都是一部令中華兒女血脈沸騰、心潮澎湃的絕唱。在誕生至今的80多年裡,她一直不停地被指揮家和朗誦合唱演員激情演繹着。戰争年代,它是号角,激勵着中華兒女挺起胸膛,勇敢面對敵人的刺刀,去保衛祖國,捍衛民族的尊嚴;和平年代,它呼喚中華兒女為民族複興團結一緻,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曆史責任。我們要傳承黃河精神,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情變成報國之行,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資料來源:取自光未然小學光未然紀念館(因版權原因,部分原創内容有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