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學好紅色曆史,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紅色種子,傳承紅色精神,資環學院于2021年7月開展了《襄陽市紅色教育基地(景點)講解彙編》撰寫工作。該項目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學院“紅+綠”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襄陽地區紅色文化旅遊建設需要,将襄陽各個紅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故事整編成講解詞,用黨的曆史故事鼓舞人、教育人、啟迪人、警示人。項目啟動以後,不僅獲得了襄陽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還獲批學校2021年 “雙百行動”計劃“思政專項”項目。目前資環學院師生已完成8個縣市區紅色教育基地的實地調研、查閱史料等工作,編寫了紅色教育基地(景點)的解說詞,現逐一刊發,供大家參考交流。
襄陽市保康烈士陵園
康玲 周欣林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
在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保康在北京武漢等地求學的黃紹谷,吳德峰,宋昭昺,等進步青年相繼加入中國共産黨,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進步思想。1927年10月,保康建立了第1個地方黨組織,中共重陽坪黨支部,并發動群衆參加了在保康邊境舉行的震動鄂北的大暴動,金山農民起義,1931年賀龍率紅三軍轉戰保康,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風暴,在此之間發生的官帽山突圍,高橋浦大捷等重大戰事,均已載入史冊,是保康成為鄉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争時期,地處敵後的保康人民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搶修軍事,要道轉運軍事物資和傷病員,積極地支援了前線抗戰解放戰争時期,中原軍區南路突圍部隊,在敵軍重兵圍追堵截的險惡環境中,創建了以保康為重要區域的鄂西北根據地張延發帶領,漢南工委辦事處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挺進保康環保,開辟了漢南新區解放前夕,保康人民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取得了剿匪戰鬥的最後勝利。
1931年賀龍率紅三軍三次轉戰,1946年,王樹聲率中原軍區南路突圍部隊四處遊擊軍創造了驚人的戰績,1948年秋,襄樊戰役結束後,張廷發帶領漢南工委指揮部及其直屬隊的桐柏三分區八十五團八十六團相繼來到保康,開展了具有山區特色的剿匪鬥争,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直至保康全境解放。
第二部分:基地概況
保康革命烈士陵園又名塔爾坡革命烈士陵園,位于保康縣城邊的一座高山上,沿小路往上繞過層層疊疊的墓碑,深入墓園深處,可以看到一座莊嚴的紀念碑,上面寫着“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這裡埋葬了7名烈士,除陳迪鎮烈士是在2012年一次實彈軍事演習中犧牲外,其餘6名烈士都是1948年至1949年犧牲在保康縣境内的河北籍、山東籍南下幹部。
1995年,保康縣将塔爾坡烈士陵園确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8月,保康縣政府又對烈士的墳茔進行整修,為每個烈士墓立墓碑,碑文撰寫烈士籍貫、姓名和英雄事迹。
第三部分:詳細講解
七名烈士的墓碑在紀念碑下肅穆的屹立着,講訴這些烈士英勇犧牲的悲壯故事。塔爾坡烈士陵園目前安葬的6名南下幹部分别是張連英、時正武、王茂春、郭俊生、王惠堂、鄭錫金,其中流傳最廣的是郭俊生犧牲的故事。
1949年郭俊生從山東泰甯縣南下到保康擔任連長。當年3月,郭俊生帶領8名同志到過渡灣鎮開峰峪附近工作。當晚,在一戶農家開會時,國民黨保康常備大隊突襲了郭俊生一行人。為了掩護其他人撤離,郭俊生孤軍奮戰最終被抓獲。國民黨反動派用鐵絲拴住郭俊生的鎖骨,将他拉到石灰垭附近嚴刑拷打,讓他供出其他南下同志的情況。遭到拒絕後,敵人将他殘忍殺害。開槍射擊的是一個保康人,兩槍未将郭俊生打死,隻将其擊昏。到了晚上,醒來的郭俊生爬行了300多米,躲避到一個山洞裡。不曾想,狡猾的國民黨反動派第二天返回現場,發現郭俊生還活着,循着血迹找到郭俊生,将其殺害。最終郭俊生同志還是為革命鬥争獻出了自己的年輕的生命。
1948年正是保康解放前最混亂的時候,各方勢力不斷拉鋸,尤其是現在的保康縣城,在當時還是遊擊區。1948年9月,山東省武城縣人王茂春南下到保康,在南保興宜縣百峰區,他組建老四連50多人,後又在歇馬鎮組建新四連40多人,用以維護當地的治安。1949年4月,王茂春帶領新四連從歇馬鎮出發到馬良鎮段江一帶受訓,結果被當地土匪伏擊被俘。王茂春被土匪五花大綁押至附近西山一棵梨樹上,遭到嚴刑拷打。他甯死不屈,土匪在在英雄面前無計可施,最終将其亂槍打死。6名烈士中,王茂春犧牲得最為慘烈。土匪心狠手辣,王茂春被打死後,還對他的遺體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分屍。以至于最後安葬王茂春時,隻找到了其兩根大腿骨。冰冷的墓碑下,是先烈用殘缺的遺體換來了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
鄭金錫,山東省德州縣人,1948年10月到保康1949年,在塘坊亞村張明新家中,被敵人包圍中,不幸被捕,遭敵人多次嚴刑拷打,該同志頑強鬥争後光榮犧牲。
周光華烈士,保康縣村人,1927年投身革命,中國共産黨員曾任蘇維埃政府寶鋼縣世衛隊長,然後進入賀龍領導的紅三軍被殺害時,年僅26歲。
肖文榜主席,1927年投身于革命,曾任保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在城關東溝慘遭匪徒殺害,年僅52歲。肖文榜主席當年并沒有置墓在此,後保康縣人民為紀念肖文榜主席在革命鬥争中的光輝事迹,為肖文榜主席遷墓到保康烈士陵園墓地,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墓碑。
張連英,山東人,南下到保康縣,年輕的一生中一直為保康縣蘇維埃政府和紅三軍革命行動,奉獻自己的生命,最後也于一次革命行動中,光榮犧牲。
王惠堂,山東省惠民縣人于1948年10月,南下到保康縣,任縣人民政府秘書職務 同年11月29日下午好,在柳陂公社月兒彎被國民黨反動派79軍包圍被捕英勇戰鬥,腹部受傷,光榮犧牲。
時正午,參加解放戰争,山東人于10月南下到保康,系中共正式黨員,省委成員曆任特派員,公安局政治助理員,公安局副局長,由于長期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鬥争,導緻積勞成疾,病逝。時正午同志也是七座墓陵中唯一一位因病逝世的同胞。
第四部分:結束語
現在的保康,放眼望去:一座座青山滿目蒼翠,一道道綠水波光粼粼,天地間一片祥和景象。誰都不會想到這兒曾經是黃沙漫天、橫屍遍野的抗日戰場。時至今日,戰火硝煙雖已散盡,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光榮而悲壯的曆史,不能忘記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以更加輝煌的成就,告慰革命先烈造福保康人民。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産黨保康曆史第1卷(1919年至1946年)簡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