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繩故居解說詞
編寫者:崔俊濤毛新偉郭惠惠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學好紅色曆史,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紅色種子,傳承紅色精神,資環學院于2021年7月開展了《襄陽市紅色教育基地(景點)講解彙編》撰寫工作。該項目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學院“紅+綠”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襄陽地區紅色文化旅遊建設需要,将襄陽各個紅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故事整編成講解詞,用黨的曆史故事鼓舞人、教育人、啟迪人、警示人。項目啟動以後,不僅獲得了襄陽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還獲批學校2021年 “雙百行動”計劃“思政專項”項目。目前資環學院師生已完成8個縣市區紅色教育基地的實地調研、查閱史料等工作,編寫了紅色教育基地(景點)的解說詞,現逐一刊發,供大家參考交流。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
程克繩(1893-1932),原名興武,又名祖武、繩武、克純,棗陽市琚灣鎮程坡人,鄂西北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始人。1919年10月,同李維漢等人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秋,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春,受黨組織委派回到棗陽開展革命,點燃了棗陽的第一把革命烈火。程克繩是鄂北第一個黨小組長,中共棗陽第一任縣委書記,鄂豫邊蘇維埃主席和軍委主席,紅26師代師長。在他的領導下,鄂北乃至鄂豫邊革命運動如火如荼。1932年程克繩被“左傾”機會主義分子殺害于大洪山六房咀田家台子。革命勝利後,中央追認他為革命烈士,授予“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軍事将領”稱号,其革命業績被載入《中共黨史人物傳》《解放軍将領頌》,陳列于“中國革命紀念館”“湘鄂西革命紀念館”。
棗陽縣民歌《十想》中唱道:“一想程克繩,克繩鬧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紳,為的是窮人。”棗陽人民深深懷念着這位早期的革命家。為了紀念他,襄樊和棗陽市委市政府以及老區教育研究會,編印發行了《程克繩将軍》等曆史書籍,于2006年興建了程坡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程克繩将軍牌坊,整修了程坡井等革命遺迹,程克繩故居也于2010年10月修複完成。
第二部分:教育基地講解
程克繩故居位于湖北省棗陽市琚灣村程坡村。園區内的紀念性建築主要有:程克繩将軍坊、程克繩故居、程坡井、程坡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一、程克繩将軍坊
走進程克繩故居,首先看到的是程克繩将軍坊。它是2006年由棗陽市老促會投資4萬元興建的。将軍坊的正中央镌刻着襄樊市老區教育研究會會長胡久明題寫的匾額“程克繩将軍坊”。兩邊則是兩幅對聯“留法留蘇留德英名垂青史,建黨建軍建功偉業啟後人”“棄榮華遠富貴幹革命雖九死其猶未悔,播火種舉義旗創蘇區這一生磊落光明”。分别是胡老和原棗陽市政協主席楊振華所題寫的。對聯完美地诠釋了程克繩将軍光榮而偉大的一生。
二、程克繩故居
程克繩故居是一座傳統農家宅院。宅院由兩個門垛、七間正屋、四間橫屋、三面圍牆、一座院落所組成。大革命時期曾屢遭敵人焚燒破壞,雖經後人多次維修但因年代久遠而破敗。2008年,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積極建議修複程克繩故居,并得到了棗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5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加以全面修複。棗陽市琚灣鎮政府、高庵村和棗陽市财政局、文化局、史志辦、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門鼎力協助配合,曆經近兩年時間建成。2010年10月18日,棗陽市委、市政府舉行了“紀念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創建80周年暨程克繩故居修複落成典禮大會”。修複後的程克繩故居,除将原來的兩個門垛合二為一外,其餘一切依舊。在門垛的橫額處嵌刻有原國務院水利部副部長黃友若同志題寫的“程克繩故居”花崗岩匾額。
1、程克繩半身花崗岩雕像
在故居小院内,矗立着程克繩半身花崗岩石像。石像上半部分為程克繩将軍半身像,下半部分為石碑,刻有個人簡介,在石像左邊立有入黨誓詞。石像之後是程克繩傳,簡略的記載了程克繩将軍短暫卻又偉大的一生。
2、程克繩老屋
(1)程克繩居室
程克繩居室主要是陳列實物共11件,有床、書桌、條幾、文件箱、紅軍醫藥箱、油鹽罐、圖片文獻資料等。主屋正中間牆壁上是後人為程克繩将軍偉大的奮鬥精神感動題詞,在大家左邊是當時将軍使用過的藥罐等物品,展品之上是程克繩将軍鄂北革命的時間線和主要事迹,在大家右邊的是程克繩将軍的部分遺迹簡介。小屋内是程克繩将軍家族事迹陳列,特别的是在屋内放着一張木床,據說這是程将軍的。小屋的牆壁上是程克繩将軍的家庭狀況以及以及家人的革命事迹。
(2)程克繩革命事迹展廳
程克繩革命事迹展廳内有八個展闆從“遠渡重洋求真理、受命還鄉播火種、農民運動開新天、武裝暴動烽火起、英勇卓絕反圍剿、強将手下無弱兵、堅貞不屈悍真理、英烈光輝照千秋”這八個方面重現當年那段艱辛的曆史和程克繩将軍為革命奮鬥一生。
【遠渡重洋求真理】
幼年的程克繩勤奮好學,他經常到附近的私塾窗外聽老師講課。看小朋友讀書而留戀忘返;191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昌湖北省第一中學。在求學期間,程克繩受辛亥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立志救國救民。1919年10月,五四運動爆發後,程克繩毅然告别家鄉赴法國勤工儉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2年在中共旅歐總支部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此樹立了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堅定信念。
【受命還鄉播火種】
1923年,受黨組織安排,程克繩離開法國前往蘇聯考察,一年後回到國;1925年春,受中共武漢地委派遣,程克繩回到棗陽開展革命活動。為了喚醒民衆,程克繩在琚灣程坡創建了棗陽第一所平民夜校,向農民進行文化和革命宣傳教育。1925年6月15日夜晚,在程家三房廟裡,程克繩組織一批進步青年秘密舉行了入黨宣誓,誕生了鄂北第一個共産黨小組。每次黨小組開會都是夜深人靜之後在程坡村外的一口井的周圍秘密進行,趴在井口交流,以免走漏風聲。
【農民運動開新天】
1925年農曆八月,程克繩在棗西程坡、隆興寺、蔡陽鋪一帶首次秘密建立農運組織“聯莊會”,此乃鄂北乃至全省農民運動的先驅。1926年8月,中共湖北區執行委員會召開了黨組織工作會議,确定在棗陽建立中共棗陽縣委會,任命程克繩為棗陽縣委書記,向全縣發出了《關于革除縣署積弊的宣言》。
【武裝暴動烽火起】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後,國民黨匪徒瘋狂搜捕共産黨員和革命團體負責人,程克繩總結血的教訓,于4月下旬到武漢向中共湖北省委彙報棗陽叛亂情況,立即安排人購買槍支彈藥,組建革命武裝;1927年8月,按照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中央派王一飛來襄陽組建“中特委”,部署棗陽、襄陽、宜城的秋收暴動工作。9月初,程克繩組織程坡、蔡陽、雙溝、張集等地的農民武裝,計一萬多人,舉行武裝暴動,先後攻打了棗西隆興寺區署和團防局及沈家大房,活捉了一批土豪劣紳和反動團總。1927年10月,程克繩又親自領導了随西“紅槍會”暴動,先後攻克了随西重鎮環潭和棗南的唐城等地。為了統一領導,程克繩組織正式成立了棗陽縣第一支革命武裝一一棗陽縣農民赤衛隊;1927年冬,根據上級黨組織指示,将縣赤衛隊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九軍鄂北總隊”,程克繩任總隊長,建立革命武裝領導武裝鬥争,這是程克繩為鄂北革命樹起的又一座具有曆史意義的裡程碑。1928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調集建國軍兩個團和棗南地主民團,分兩路包抄“中國工農革命軍鄂北總隊”總部所在地翟家古城,程克繩采取“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靈活戰略戰術,很快擊敗建國軍的來犯,取得了宸動鄂北豫南的古城大捷。1928年9月,國民黨“清鄉軍”瘋狂搜捕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程克繩迫不得已放棄了翟家古城。同年秋,程克繩長子程正恒不幸被捕,在琚灣東門外河灘被殺害,時年不滿十八歲。1928年秋末冬初,程克繩摘下眼鏡,換成老百姓裝束,攜帶妻子和二兒子名洋,星夜離開棗陽。行至河南新野郭灘,找到一個墳場的小茅屋裡住下,雖說破漏,沒安門,但還能擋些風塞。每當他出去探聽風聲,回來時順便讨碗高梁糊糊或一兩個紅薯,給兒子充饑。有時候還高興地操起小木棍兒,手把手地教兒子在地上寫字,或者講些有趣的故事給妻子和孩子聽。在革命處于低潮,白色恐怖籠罩的情況下,程克繩對革命的前景,始終抱着樂觀主義的态度。
【英勇卓絕反圍剿】
I930年春,形勢好轉,程克繩離開豫南重返鄂北。3月9日,鄂北特委正式成立,程克繩任委員。他整天忙于發展黨的組織,發動群衆,建立新的革命武裝,還設法派人通知流離在外的同志返歸。農曆四月十六日,鄂北農民自衛車獲得了蔡陽鋪暴動的勝利,并一舉打下翟家古城、琚家灣團防局。大批青壯年農民報名入伍。農曆五月底,奉上級指令,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第二十六師。從此,鄂北革命重新恢複元氣,由此進入到公開進行武裝鬥争的曆史新階段。
1931年2月,國民黨用兩個師的兵力“圍剿”鄂豫邊蘇區,紅二十六師在棗南山區彭家沖遭遇敵四十八師攻擊,師長不幸壯烈犧牲,程克繩毅然代理師長,并率部隊奮勇殺敵,最終将敵擊退;1931年2月底,紅二十六師整編後改為總隊,程克繩任司令員,在部隊遭遇國民黨重兵圍攻後程克繩率餘部轉移到京山等地堅持遊擊鬥争。4月,程克繩召集分散隐蔽的紅軍和赤衛隊共700多人在襄東陶山廟集中整編,恢複了紅二十六師的建制。
【視死如歸氣如虹】
為了提高領導幹部的指揮藝術、增強部隊的戰鬥力,程克繩下令調回紅九軍26師到谷城,整訓進行一個月的思想軍事和紀律教育。經過革命鬥争的戰鬥洗禮和曆次烽火硝煙的鍛煉和考驗,革命黨人更加堅定了為國捐軀、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的信念。
謝遠定為了黨的工作,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他沒有屈服,1928年五月的一天,謝原定被敵人槍殺在漢口。
李金銘因叛徒告密被國民黨逮捕,敵人用盡各種酷刑進行審訊,軟硬兼施。然而李金銘橫眉冷對,堅定的回答革命者堅信,真理在我們手裡有四萬萬同胞最後頓,請看人民坐天下,敵人黔驢技窮,無可奈何,六月上旬,将李金銘槍殺于襄陽雙溝鎮南門外。
龔德廣,在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捕,敵人用釘耙和鐵鍬砍去龔德廣肋骨血流如注,面對敵人的殘忍迫害,甯死不屈,痛聲大罵,砍吧砍吧,你隻能砍殺爺的身,卻殺不了爺們信仰共産主義的心,千百萬革命人民會給我報仇的,話音剛落,敵人又砍下了他的雙腿,然後又把他的屍體遂解裝入麻袋,墜上石頭,扔進深譚。
像他們一樣的還有楊秀阡,楊道吾,王大忠,施化民,勾伯琨,程正恒,程正太,高定等等。為取得革命的勝利這些英雄視死如歸,氣勢如虹。
【堅貞不屈悍真理】
1932年6月,蔣介石親率50萬軍隊,采取“齊頭并進”“分進合擊”方針,對中央蘇區和各地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而湘鄂西中央分局巡視員尉士筠到鄂北推行“禦敵于蘇區之外”的“左”傾路線,緻使紅26師在敵人的瘋狂圍剿之下,在30餘次戰鬥中屢戰屢敗、連連失利,最終潰散。1932年6月15日,在遇敵人重兵包圍後,程克繩率部隊突出重圍,撤到鐘祥,與當地遊擊隊會合,成立了鄂北遊擊隊;就在程克繩試圖力挽狂瀾、整軍再起時,第二次肅反運動開始了,程克繩被誤劃為“改組派”遭殺害,時年39歲。
【英烈光輝照千秋】
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程克繩為革命烈士,1960年,賀龍、許光達親自提名他為我軍早期軍事将領、鄂北革命武裝和根據地的創建人,并收入《辭海》。他的事迹陳列于洪湖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祠及湘鄂西蘇區革命紀念館。
三、程坡井
在程克繩故居的不遠處有一口井,這便是著名的程坡井。1925年5月,中共在湖北省棗陽市琚灣鎮程坡村創建了鄂北第一個黨小組,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軍事将領、鄂北革命武裝創始人程克繩任組長。由于該井所處位置特殊,四周空曠,又有麥田稻田掩護,一有險情便可随聚随散;加之井口内具有消音功效,人說話,口對井口,聲音傳不出去。這對當時開展革命活動,可算是一處難得的好去處。于是“程坡井”便成了黨小組和黨員們經常活動聚會的地方,黨小組的許多農運方針就是在這裡讨論制定的。最開始發展黨員也就是對着此井進行宣誓。最早的黨員們程正太、程正楚、程正恒等都已慷慨就義或壯烈犧牲,但他們的革命身影的倒影砥砺後人前行。井裡仿佛還有先烈的回音依稀,還有英雄宣誓的拳頭的青筋。這個早期對着井宣誓的聲音,像心靈的天空中橫空出世的電閃雷鳴。
棗陽市2006年對程坡井在保持遺址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整修加固:井的正後面是一塊豎起的碑刻,上書“程坡井”幾個大字,周圍用十二塊青色石碑圍成一個圓,修飾加固了井壁、井口和井台,在井台上立起了一座造型美觀的大理石紀念碑---程坡革命烈士紀念碑。每塊石碑的内側都是一位烈士的名字,外側是烈士的生平介紹及程克繩和他創建的第一個鄂北黨小組為革命獻身的所有烈士的生平事迹;此外,建修了一條直通井台的水泥路,并在路兩旁和井台周圍種植了整齊的塔柏。
四、程坡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程克繩将軍坊的左邊不遠處,矗立着程坡革命烈士紀念碑。它與程克繩将軍坊同期而建,是為了紀念與程克繩一起鬧革命而英勇獻身的程坡先輩們。
第三部分:結束語
“時代風雲會,程公踏浪人。留法闊眼界,近赤放胸襟。要去國民苦,欲将舊世吞。一朝撲救難,十載曆艱辛。創下宏偉業,題镌帛玉屏。居前踱步久,小院露已明。”這是詩人國林瞻仰故居有感而發。90多年前,程坡黨小組見證了鄂北大地的風雲激蕩。如今,我們走在新的程坡村,重走紅色之路,傾聽紅色故事。先輩們的革命精神将永遠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開創更加輝煌的新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