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縣烈士陵園解說詞
崔俊濤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學好紅色曆史,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紅色種子,傳承紅色精神,資環學院于2021年7月開展了《襄陽市紅色教育基地(景點)講解彙編》撰寫工作。該項目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學院“紅+綠”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襄陽地區紅色文化旅遊建設需要,将襄陽各個紅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故事整編成講解詞,用黨的曆史故事鼓舞人、教育人、啟迪人、警示人。項目啟動以後,不僅獲得了襄陽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還獲批學校2021年 “雙百行動”計劃“思政專項”項目。目前資環學院師生已完成8個縣市區紅色教育基地的實地調研、查閱史料等工作,編寫了紅色教育基地(景點)的解說詞,現逐一刊發,供大家參考交流。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
谷城縣各地現有散葬烈士墓102座,烈士紀念設施17處,是重要的紅色資源、鮮活的黨史學習教育教材、寶貴的精神财富。由于谷城縣是山區縣,大部分散葬烈士墓處于高山密林之中,由于日常管理不到位,存在長期破損、無人修複等問題。
為紀念在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中而犧牲在谷城大地上的革命先烈,緬懷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弘揚革命先烈為共産主義事業而英勇獻身的精神,讓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大無畏精神永放光芒,中共谷城縣縣委決定在城關鎮姚庵村興建谷城縣烈士陵園。
第二部分:陵園概況
谷城縣烈士陵園位于谷城縣城關鎮茶庵村,占地面積1200畝,總投資6120萬元,2020年4月開工建設,2021年11月主體工程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烈士陵園自開放以來,接待了衆多海内外遊客,成為谷城縣弘揚紅色精神的重要窗口,成為向廣大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目前完工的主體建築有:陵園牌坊、陳列室、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牆、英烈亭及配套設施。
第三部分:陵園詳細介紹
烈士陵園系中軸對稱布局,在中軸線上分布陵園廣場、英烈大道、陵園核心區、散葬墓區四大功能區。
(一)陵園廣場
陵園廣場占地約三十畝,由陵園廣場、陵園牌坊、陳列室構成:
陵園廣場由紀念廣場和綠化帶組成。紀念廣場采用花崗岩交錯鋪設而成,紀念廣場周環綠化帶,綠化主要以種植香樟樹為主。
陵園陵園廣場正中是陵園牌坊,系仿古牌樓式建築,高大而雄偉。門的四柱用漢白玉砌成,牌樓正中镌刻“烈士陵園”四個大字,筆力遒勁,結構嚴謹,整個牌坊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壯觀。
陵園牌坊是褒揚先烈的紀念性建築,是廣大人民群衆憑吊烈士、弘揚烈士精神和愛國主義的重要教育場所。
陵園廣場的兩側是烈士陵園紀念館,布展面積約為1100平方米。紀念館已經完工,尚未進行進行室内展覽。
(二)英烈大道
英烈大道是陵園貫穿陵園廣場和陵園集墓區的中軸線的一部分。全長125米, 200多步青石闆梯步,英烈大道四周青松翠柏,莊嚴肅穆。
(三)烈士紀念碑
沿着英烈大道拾級而上,盡頭聳立着氣勢雄偉壯觀的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座西朝東,全高25米,碑身正面寬3.10米,側面寬2.10米。共有兩級碑座。整個烈士紀念碑均以鋼筋混凝土建築。碑身四周以大理石貼面。正中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第二級碑座正面大理石上,镌劃革命烈士紀念碑文“谷城革命史略”。碑文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谷城縣以楊洪勝、胡進吾、高如送和李亞聲為代表的先烈在革命運動和谷城黨組織建立時期所作出的貢獻。碑文第二部分介紹了谷城縣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争時期以及解放戰争時期出現的革命曆史大事和英雄人物與英雄事迹。
碑外圍有高1米的水磨石基台,和高1米的水磨石護欄。紀念碑後側和左側分别是烈士紀念牆和遷入的革命烈士墓葬。烈士紀念牆的主體已完工,尚未投入使用;革命烈士墓葬是谷城分散安葬的42名早期縣委領導人李亞聲等新遷入的安葬地。
烈士紀念碑是整個陵園的最高點,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姚庵村的全貌。
第四部分:結束語
站在紀念碑平台上向遠處眺望,漢江美景盡收眼底。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正是因為有無數英烈的浴血奮戰、艱苦奮鬥,才換來的祖國今日的繁榮富強。我們要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牢記肩上的責任,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不斷開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