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汪勝蘭趙倩楠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學好紅色曆史,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紅色種子,傳承紅色精神,資環學院于2021年7月開展了《襄陽市紅色教育基地(景點)講解彙編》撰寫工作。該項目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學院“紅+綠”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襄陽地區紅色文化旅遊建設需要,将襄陽各個紅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故事整編成講解詞,用黨的曆史故事鼓舞人、教育人、啟迪人、警示人。項目啟動以後,不僅獲得了襄陽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還獲批學校2021年 “雙百行動”計劃“思政專項”項目。目前資環學院師生已完成8個縣市區紅色教育基地的實地調研、查閱史料等工作,編寫了紅色教育基地(景點)的解說詞,現逐一刊發,供大家參考交流。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
20世紀20年代初期,南漳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深受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官府橫征暴斂,地主豪紳高利盤剝,加上軍閥混戰、匪患不斷,逼得百姓賣兒賣女、逃荒要飯,在死亡線上掙紮,社會黑暗到了極點。受“五·四”運動和全國革命浪潮的影響,南漳人民開始了黑暗中的覺醒……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大量屠殺共産黨人士,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共産黨意識到了槍杆子裡出政權的重要性,南昌起義失敗後,緊急召開八七會議。在會議精神引領下,1927年年底,中共南漳縣委在青泥灣召開有部分黨支部書記參加的擴大會議。縣委書記李協一決定發動荊山農民暴動,首先在臨吉鄉(今薛坪鎮)舉行,接着再進行巡檢等地暴動。随後,縣委機關從城郊朱家灣遷到下石槽張道南家,臨吉鄉黨支部書記張道南按照縣委指示,在當地發動貧苦農民,建立地方革命武裝,組建農民協會,并從各分會中挑出骨幹組成暴動先鋒隊,矛頭直指土豪劣紳。革命之火在薛坪這片土地上燃燒起來。
因臨吉鄉(今薛坪鎮)等地屬于荊山山脈,故南漳黨史稱該次武裝起義為荊山農民武裝暴動。2008年三月份為了紀念荊山農民暴動80周年,将事件名稱改為荊山農民起義。
第二部分:基地概況
薛坪鎮為紀念荊山農民起義烈士們修建的紀念場館包括荊山農民起義紅色公園和烈士陵園兩處。
荊山農民起義紅色公園,開工于2014年3月18日,竣工于2014年10月18日,曾在2018年經過一次修繕。該公園占地約1921平方米,主要由紅色廣場、标識牌坊、紀念塔等部分組成。
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始建于1967年,為紀念荊山農民起義犧牲的烈士,黨和國家撥專款修建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于1984年,薛坪鎮政府對陵園進行了擴建,并修建革命烈士紀念塔,後來于1998年、2008年、2012年薛坪鎮政府又分别對“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進行擴建修繕,建成荊山農民起義紀念館、革命遺物陳列館、薛坪蘇維埃政府舊址廣場等場館。由于當前革命遺物陳列館中的遺迹遷往南漳縣博物館,烈士陵園不在單獨陳列,薛坪蘇維埃政府舊址廣場現今已改為薛坪鎮文化站。如今,我們面前的這個坐落在鎮中心的烈士陵園,被評為當地市、縣、鎮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部分:教育基地講解
“荊山風雷震百川,壯志沖破古楚天,血灑大地鬼神泣,笑看今朝萬花鮮。”臨吉鄉(今薛坪鎮),作為全省27個革命老區鎮之一,在這一偉大的紅色革命土地上,以荊山農民起義領導人李協一、張道南等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輝煌的曆史,鑄就了不朽的豐碑。青山埋忠骨,英靈垂千秋,青松翠柏,郁郁青青,走進薛坪鎮荊山街的荊山農民起義烈士紀念地,重溫往昔的峥嵘歲月,仿佛帶我們回到了1928年荊山農民起義的那個驚心動魄的春天。
一、荊山農民起義紅色公園
進入荊山農民起義紅色公園,首先來到紅色公園休閑廣場,該廣場由原池塘改造,當前公園主要由退役軍人進行管理。廣場邊路标高達四米,另外,廣場中前有省市領導楊斌慶題寫的“七彩薛坪”,也成為進入薛萍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沿着石階拾級而上,共有128階,代表建國前後南漳縣西南區犧牲的128名烈士。繼續向前一座石牌坊映入眼簾,上面的字是由伍榮顯題寫的:荊山農民起紅色公園,左右兩側石柱上分别提字為“星火起荊山錘鐮斬荊棘英雄魂系新天下,春光回大地日月攀峰中國夢築美九州”。繼續向前,巍峨的“荊山農民起義紀念塔”豎立山頂,紀念塔由花崗岩制成,高達12.5米。青松翠柏簇擁着烈士塔,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己亥年中秋時期(2018年中秋),周善富革命烈士的後代為紀念起義中犧牲的他,将其骨灰遷至此地,并認養一顆松柏種于墓碑後。
走下台階沿着荊山路一路往前,我們來到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
二、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
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大門原為石拱門,後因修繕拱門以及亭子被拆除。走進大門,正前方是張道南革命先烈的雕像,該雕像是2008年是綜合後人描述設計雕刻而成,雕像下方刻有張道南烈士幾個大字,右側為哀悼詞,左側關于參與起義壯烈犧牲的烈士名單,後面是有關張道南烈士的生平簡介。
張道南,号凱奉,湖北南漳薛坪人。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荊山農民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1925年,張道南在南漳縣鳳山中學讀書時,受到在鳳山中學開展秘密活動的共産黨員楊轶歐影響,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10月,加入共産黨人創辦的以鳳山中學師生為主的“公益促進會”,促進會提出“打倒土豪劣紳,鏟除貪官污吏,沒收土劣财産,廢除一切苛捐雜稅”等鬥争口号,後遭南漳國民黨反動當局強令解散,鳳山中學也被停辦。1927年春,經楊轶歐介紹,張道南來到武漢,進入董必武、恽代英創辦的湖北省黨務幹部學校學習,在校期間入黨。後在薛坪領導荊山農民起義勝利後,震驚了當時的鄂北國民黨當局,遂即糾合地方反動武裝進行反撲,1928年4月17日薛坪叛亂分子聯合地方反動武裝包圍薛坪蘇維埃政府,張道南、李協一等人被叛亂分子殺害。張道南犧牲時,年僅21歲。
雕像後是荊山農民起義紀念碑,碑文正面中記載:1984年,當地政府在烈士犧牲的地方修建了烈士陵園,并請時任解放軍報社政工處處長陳濟題寫“革命烈士紀念塔”,并題詩:荊山風雷震百川,壯志沖破古楚天,血灑大地鬼神泣,笑看今朝萬花鮮。
石碑左側雕刻着37位在南漳東南片區壯烈犧牲的烈士名單。首先看到的是李協一,又名遵善,是南漳縣劉集區白龍鄉長崗村人。鄂北第一個蘇維埃開創人,中共南漳縣委第一任書記第一任中共南漳縣委書記,革命烈士。1923年他考入湖北法政大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7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由湖北省委派他擔任鄂北特委聯系員,同年10月份鄂北特委派遣李協一回到南漳,開展武鎮鬥争。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就創立了南漳縣委,李協一時任縣委書記。1927年12月傳達了鄂北特委關于組織農民的指示,決定首先在臨吉鄉(今薛坪)組織農民。1928年元月,他不顧身上瘡疾的疼痛,和縣委宣傳委員李貫齋到薛坪 組織農民。同年3月12日縣委領導的荊山農民獲得了勝利。14日,在薛坪成立了巡檢蘇維埃政府。荊山農民的勝利,使鄂北的勢力為之震驚。混進革命内部的土豪劣紳詹志千、殷元高,勾結大刀會三個武師和叛徒郭學普,乘紅軍一團南調支援巡檢農民之機,于4月17日在薛坪發起叛亂,包圍了紅軍政治部。正在樓上開會的縣委委員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奮力抵抗,殺死5個匪徒。縣委書記李協一等13人在戰鬥中犧牲,李協一時年23歲。
石碑後方碑文中記錄了荊山農民起義全過程,短短一篇文字,帶我們回到了那個驚心動魄的春天:
1928年3月12日,大刀會和農協會的活動(收繳槍支行動失敗)引起了陳姓土劣的注意,敵人磨刀霍霍,準備對農民武裝下手,荊山農民起義提前發動。(暴動先鋒隊32名成員,按預先約定的地點,在雷神洞溝集合。太陽剛下山,這支隊伍手持長矛大刀直奔順流。張道南将隊伍分成四班:八人放哨,八人把門,八人殺人,八人搜槍。到了陳家後,由隊員閻在祥、王安福、葉宗榮扮成讨米要飯的,讓事先聯系好了的長工秦啟友開門。三人按照分工直奔陳南亭的卧室,陳南亭正在床上吸大煙,他的老婆孩子正圍在火籠旁烤火,牆上挂着一支上了膛的長槍。閻、王、葉三人拔出藏在袋子裡的刀,大喝一聲“我們是閻王爺來勾魂的”,閻在祥飛身上床,一刀殺死了陳南亭,當時繳槍兩支)。當時去殺陳南亭主要三人姓 閻、王、葉,所以我們也稱此次事件為閻王爺先鋒隊智取陳南亭)
1928年3月13日晚,農民武裝連夜攻打團防哨卡,繳了兩處團防的槍械。并迅速分兵包圍了薛坪的大土豪陳相斌,張胡子坪的團總陳相樂,溝垭的團總陳相國,洛浴河的團總陳相時、陳相明、陳相勤,尹家垭的尹五等七戶大土豪。這些土豪及其家人,除少數逃跑外,多數被殺,财産被沒收,房屋被燒。别的土劣聞訊驚恐萬狀,紛紛逃命。薛坪農民暴動規模和聲勢很大,沐浴、長坪及南保邊界,南遠邊界的農民也參加了暴動,人數達到數千人之衆。
1928年3月14日,縣委在薛坪召開群衆大會,成立薛坪蘇維埃政府,縣委主持軍政大權,劉輝亭任蘇維埃政府主席,薛家坪蘇維埃政府是鄂北第一個蘇維埃政府。2000多名群衆敲鑼打鼓,放着鞭炮,喜氣洋洋地從四面八方湧向會場,歡呼農民政權的誕生。薛坪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又相繼組建先鋒大隊等7個大隊和農民自衛軍4個團,人數達1500多人。
薛坪農民暴動成功以後,對全縣各地的農民武裝鬥争促進很大,其他部分黨支部負責人也來到臨吉鄉,觀摩學習,總結經驗,在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打土豪,沒收土劣财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這時全縣已發展共産黨員280多人。
荊山農民暴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震驚了鄂北國民黨當局,随即糾合地方反動武裝進行反撲。在總指揮李協一、張道南等人的率領下,工農革命軍先後在雷家坡、關廟垭、三景莊、崔家莊、白洛河與國民黨南漳縣保安大隊、反動地方民團武裝作戰,四戰四捷,斃俘敵50 餘人,粉碎了敵人的軍事“圍剿”,保衛了新生的紅色政權,擴大了蘇區範圍。就在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勢時,荊山農民起義卻遭到叛徒出賣,時逢主力團遠離薛家坪蘇區,正在政治部開會的縣委領導遭到襲擊,當時敵人聯合大刀會同内奸在槍裡注水,導緻槍械不能使用,傳統的冷兵器對付熱武器,差距懸殊巨大,李協一、張道南等12人壯烈犧牲,荊山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
薛坪蘇維埃政府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南漳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第一次建立了革命武裝,向封建反動勢力進行了尖銳激烈的鬥争,給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同時提高了當地貧苦農民的覺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後來,共産黨人、進步分子繼承先烈遺志,繼續戰鬥。在1931年,賀龍率領的紅三軍團轉戰當陽和保康南漳這一帶時,許多失散的起義軍将士都積極參加了工農紅軍。其中王莘逸最為著名。荊山暴動失敗後,王莘逸搜尋幸存人員,繼續在貧苦農民中發展壯大隊伍,抗日戰争爆發後,成立抗日後方遊擊隊。1948年3月,由于叛徒出賣,王莘逸被國民黨“清鄉隊”殺害。
石碑右側雕刻着荊山農民起義行軍路線圖,記錄着在以薛家坪為中心向四周進行輻射進行的各種戰役,包括雷家坡、崔家莊、吳垭、白洛河等四場戰役,以及地主武裝進攻、農民軍支援巡檢的完整過程。
第四部分:結束語
曆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形成和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我們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當年,荊山農民起義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曆史壯舉,他們“頭可斷、腰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破滅”的英雄氣概,勇往直前的革命勇氣,如浩浩的漳水永遠流淌在大地之上,如巍巍荊山永遠挺立在天地之間。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薛坪形成了如今緊跟黨走的“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革命老區精神,激勵着薛坪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奮力前行。
參考文獻
[1]建黨百年襄陽英模人物|李協一:中共南漳縣委首任書記
http://gsl.xiangyang.gov.cn/xwzx/gslyw/djgz/202105/t20210530_2483311.shtml
[2]向陽花學黨史|張道南:荊山農民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941226
[3] 紅色記憶:荊山農民暴動http://www.hbnz.gov.cn/ztzl/xds/202104/t20210403_2436300.shtml
[4]襄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簡介:南漳縣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簡介http://sz.xiangyang.gov.cn/zwgk/gsgg/202104/t20210422_2452236.shtml
[5]荊山農民起義烈士陵園:荊山風雷猶在耳http://www.ziyuanw.net.cn/2021/ny_0622/1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