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
本科教育教學研讨會工作簡報
資環學院綜合辦 編 2018年9月8日
導言: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四川成都召開,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部首次召開的專門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會議。8月26日上午,校長丁世學作《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加快推進應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主題報告。丁校長要求,全校要迅速深入地開展大學習、大讨論、大調研、大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我校應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8月30日,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在N2-331會議室召開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研讨會暨新學期工作布置會,會議由黨委書記楊霄主持,全體教職工參加會議。
l 傳達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會議精神,分析學院發展現狀及問題
l 分組讨論并交流發言
l 總結報告:《要深刻認識,勇于擔當,争當教育教學改革排頭兵》
一、傳達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會議精神,分析學院發展現狀及問題
8月30日上午,院長張弢帶領大家學習了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向全體教職工傳達了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會上校長丁世學的報告和黨委書記唐峻的重要講話精神。同時,從師資隊伍、教學工作、專業發展和畢業生質量等5個方面對資環學院現狀進行分析。張院長強調教書育人必須是一個全面的、全方位的過程,必須從嚴治校、治教、治學。另外,張院長指出“以本為本”,必須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不能一刀切,必須考慮學校、學院、專業的特色,找出自己的亮點。
會後,與會人員以“圍繞學校創建應用型一流本科教育,資環學院該如何落實”, “圍繞‘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如何抓好本科教育”, “圍繞人才培養中心工作,資環學院該如何規劃與發展”為主題進行分組讨論。
二、分組讨論并交流發言
下午,會議分别聽取小組代表宋茂華、朱運海、王冰玉三位老師的交流發言,三位同志總結小組讨論,結合工作實際深入剖析了現實存在的困難和挑戰,以問題為導向,分别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協同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第一小組宋茂華代表發言,他指出大家普遍認為以教育部會議精神為指導,學校“以本為本”,堅持“四個回歸”非常及時,對學校的本科教育及未來發展大有裨益,極大地增加了老師們的自信心。但目前存在科研與本科教學關系不順(王天天、潘梅笑、馬婷婷、丁玲玲)、本科教學質量不高(王 翔)等問題。根據以上問題提出如下5方面建議:1.關于教學工作:應該改革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内容、不同的受衆群體,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建議老師們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聶曉、丁玲玲)。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讓學生加入科研團隊和科研項目,開展實質性的科研活動,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王天天、潘梅笑、馬婷婷)。2.關于學生工作:應該盡量多聯系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隻有在科研、學習、生活方面越多聯系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和友誼;要構建師生交流學習的平台(宋茂華、王天天)。3.關于加強人文教育方面:本科教育不能忽視人文教育,包括文、史、哲等。以本為本,還是應該強調人文教育。老師們指出,人文教育不僅有助于精神的健全和完善,而且有助于心智的豐富和發展。許多科研精英都有着良好的人文素養。就本院旅遊專業而言,尤其如此。必須拓寬知識面,加強人文素養(宋茂華)。4.關于搭建專業信息平台:搭建一個本學科或本專業的相對系統、長效、動态的信息共享平台,包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國内的學術狀況、應用情景、就業動向等,讓學生對本專業有一個較為清晰、全面地認識(瞿安全)。5.加強實驗室建設:提高學生實驗室條件,建設教師科研實驗室(李柱)。
第二組朱運海從學生、教師、學校教育等3個方面把各位老師的發言進行總結梳理。1.學生方面。大家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生存在缺乏使命感(楊霄)、學習能力差(康玲)和不願與人交流(姜大偉)等方面的問題。針對使命感缺失方面,楊書記指出可以從家長期盼、個人前途和報效國家等方面進行說服教育。針對學生不願交流方面,姜大為提出可以通過搭建師生交流平台、加強社團建設與指導、加強行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等方面進行解決。針對學習能力差方面,大家普遍認為需要加強學習能力建設方面,要從嚴治學,學生必須回歸學習本職,在讀書擴大知識量、在學習方面适當增負以及從嚴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康玲、毛新偉)。針對學生生源方面,龍雨萍提出要對旅遊管理專科(酒店管理)、專升本(旅遊管理)、技能高考(旅遊管理)和旅管普招生四類生源區别對待、分類治之,尤其是針對前三類生源要加強宣傳和優質生源地建設工作。針對旅遊專業畢業生在旅遊行業就業率低的問題,朱運海指出除需要加強專業引導和就業教育外,也要看到目前的旅遊已經走入了泛旅遊時代的事實——目前,“旅遊+”和“+旅遊”已成為旅遊行業的主流。這幾年通過畢業生調查和用人單位走訪可知盡管旅遊專業畢業在傳統酒店、旅行社和景區就業的數量有限,但是更多的同學還是選擇了在與旅遊相近和相關的行業就業與發展,必須看到現在已經是大旅遊和大服務的時代,旅遊專業在服務管理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在服務管理和服務産業方面大有可為,要注重“一主多輔”複合型人才培養(朱運海、龍雨萍、張有忠)。2.教師方面。楊書記通過查閱資料和訪談,提出評價一個教師是否認真從事教學要看他是否把40%及其以上有效時間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針對教師職業能力建設方面,不少老師提出要圍繞德高、學高(德高為師,學高為範)和藝高(高超的教學技能)三高來自覺提升師資(龍雨萍、康玲、何珍)。圍繞全員育人,教輔人員也要提升服務師生的能力,搞好各自的本職工作(谌小莉)。為了讓老師更好的從事日常教學工作,需要改進教師評價制度,在強師德師風、教學能力與規範、教學效果等方面加強改革力度(龍雨萍)。要繼續完善教師分類工作,讓每個老師聚焦某一兩個領域,主要帶相對固定的幾門課,做到專業化發展、術業有專攻(朱運海、崔俊濤、龍雨萍)。3.學校教育方面。龍雨萍提出要結合當前行業發展實際和企業企業用人需要,合理設置專業方向,實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标,拓展辦學方面和就業渠道。為了更好的推進應用人才培養,需要加強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龍雨萍),為了更好推進旅遊學科的建設,提升服務地方能力,需要加強旅遊學科平台建設(朱運海)。崔俊濤提出要改變旅遊專業人才培養層次高,課程設置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建設問題導向,突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少一點理論灌輸,多一點技術能力,這是考級考證等職業能力培養,如未來的旅遊專業畢業生就可以向景觀設計師、園林規劃師等方面發展。也有不少老師反映,需要加強教學環境建設,關愛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和育人環境(何珍、康玲、龍雨萍)。老師們普遍反映當前走入了唯及格論的誤區,教師教學不嚴,學業評價馬虎等問題嚴重(毛新偉),希望能夠改革考試方式和學業評價方式,讓老師們能夠嚴一點(康玲、毛新偉、龍雨萍)。旅遊專業建設要跟上時代步伐,牢固樹立大旅遊觀和旅遊即生活的理念,注重實踐能力建設和綜合能力提升(張有忠)。針對上面各位老師發言,特做以下兩點總結:第一、回顧育人本質,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導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都滿意的有用之才。第二、旅遊專業以本為本需要做到以下三點:教學相長争雙赢,改革創新求突破,服務地方謀發展。
第三組王冰玉發言總結如下:1.要重視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加強實驗實訓課程的建設,實驗實訓課程要上實,要求要嚴格,務必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會基本實驗設備的使用(王冰玉)。2.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朱弘紀)。3.實驗室建設,目前實驗室場地、器材、環境都不足以支撐地理科學專業的實驗要求。教師辦公場地和實驗室嚴重不足,制約了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也直接影響了專業和學科發展。作為在建襄陽市重點實驗室,硬件和軟件投入等方面均有待加強(聶芳、孫小舟)。4.建議建立雙專業、雙學位制度, 考慮學院目前的專業數量和教師數量,盡快啟動新專業申報。地理學校級重點學科立項建設勢在必行,争取2019學校年立項建設,2021年沖刺省級重點學科,提早謀劃碩士點申報(李權國)。5.與用人單位交流合作少,人才培養方案不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建議多請用人單位的專家進校園,多帶學生上工地,加強企業、學校的雙邊交流(孫小舟、文力)。師範類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外實踐教師隊伍嚴重缺乏,本學年需要簽訂10-12個師範類實踐教學基地,選聘10人左右師範類實踐指導教師(李權國)。6.對于學生如何招的來,留的住方面:1)宣傳太少,院網站的建設速度太慢(常華進、何曉麗、郭超);2)利用電子屏,制作院系宣傳冊并在新生報到的時候發到家長手中并投放到學生寝室(常華進、王冰玉);3)建立與高中的聯系,大學老師走進高中校園,進行地理專業的宣講(何曉麗);4)帶領新生進入實驗室、實踐實訓基地參觀學習,提高新生對地理科學專業的憧憬(文力)。7.每周四全院大會結束後,要進行教研活動,教研的研究除了專業發展,人才培養之外,也要進行課堂設計等教學方面的讨論和交流,要把聽課評課落到實處(王冰玉)。
在認真聽取教師代表們的發言後,楊霄書記充分肯定了學院教師立足學校學院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大局的建言獻策,充分體現出我們的老師有理想、有責任、有愛心、有擔當、有格局、有作為、有奉獻。
三、總結報告:《要深刻認識,勇于擔當,争當教育教學改革排頭兵》
最後,院長張弢作了題為《要深刻認識,勇于擔當,争當教育教學改革排頭兵》的總結報告。他強調,要深刻認識、凝集共識,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合唱,要深刻認識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要進一步開展新時代“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教育思想大讨論,切實落實“以本為本”。他還指出,要明确責任、勇于擔當,争當教育教學的排頭兵。要強化學風建設,切實推進“回歸常識”,要強化師德師風,切實推進“回歸本分”。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回歸初心”,要堅守“一流目标”,切實推進“回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