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環學院通訊員 鄧潔屹)近期,資環學院自然地理研究團隊郭超副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成果Cyclic climate impacts on human activity in northern Central China recorded by varve evidence from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被國際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在線發表。
研究人員基于季風邊緣區黃土高原西部的紋層湖泊沉積岩芯為研究對象,通過AMS14C、210Pb-137Cs和紋層計數多種測年方法交叉驗證建立高精度可靠的年代序列,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取分析孢粉/碳屑、元素地球化學、燒失量和磁化率等多指标綜合分析,重建了黃土高原地區中晚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過程,重點讨論了中晚全新世百年尺度周期性的氣候變化特征及驅動機制。通過對中國北方考古遺址點和14C考古記錄的歸納和總結,識别和厘清了新石器時期和曆史時期的人類活動和社會變遷。
研究表明,中晚全新世研究區的氣候環境變化表現出明顯的400-600年周期特征,與太陽輻射、北半球溫度以及東亞夏季風緊密相關,這一特征不僅顯著影響史前人類活動的時空分布,而且深刻影響着曆史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和社會經濟波動。該成果由我校和北京師範大學和雲南師範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資環學院自然地理研究團隊不斷強化團隊建設,通過優化重組、跨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加強與國内外一流高校的科研合作,增強創新實力,本年度已在國内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高質量研究成果。